前面已经提到过,明万历年间,这里发生过一场僧、道争地的纠纷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这里所谓的“僧、道之争”,就是僧人和道士为争夺庙产土地的一场斗争。僧方的代表人物是憨山大师,道方的代表人物是太清宫道士耿义兰。为使大家对这场斗争有个大致了解,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。僧方憨山大师(15461623)俗姓蔡,名德清,号憨山,浙江全俶人。憨山实际上是五台山的北台。憨山大师在五台山修行期间,因对北台情有独钟,便以此山名为法号。憨山大师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,因曾在五台山为明圣慈皇太后设无遮道场,为皇家祈嗣,深得圣慈太后宠信。万历十一年(1583),憨山大师研读《华严经》时,发现经中记载“东海有处,名那罗延窟,是菩萨聚居处”,心里向往,便不辞辛劳,跋山涉水,慕名而来。圣慈太后知道后,赐银3000两给他建寺。可是,当时崂山一带正闹饥荒,憨山大师慈悲为怀,把用来建寺的钱赈济了灾民,自己则在那罗延窟中苦苦修行。因为那里位置较偏,人烟稀少,不利于弘扬佛法,两年后他便向南寻至太清宫,觉得这里环境不错、清雅幽静,就在此搭建了一所茅庵居住。万历十四年(1586),万历皇帝把15部《大藏经》分赐给全国名山古刹,圣慈太后又特赐了一部给崂山,因当时无处置放,再次赐钱建寺。憨山大师收购已破败..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